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大学生五育融合发展中心

【书院文萃】多彩书院—白鹿洞书院:千年学府的文化回响

  发布时间:2025-04-01浏览次数:10

南宋淳熙六年(1179)朱熹《申修白鹿洞书院状》,详述了白鹿洞书院的损毁状况及修复计划,是研究书院复兴的重要资料。下面让我们跟随档案和相关文献书籍,走进有着“天下书院之首”“海内书院第一”美誉的白鹿洞书院。

唐贞元年间,喜爱白鹿的书生李渤在庐山五老峰下觅得一山涧潺潺、山谷森森的悠然之境,结草庐而读圣贤书,世人因之称李渤为白鹿先生。白鹿先生读书之地,葱茏蔽日,山峰回合,幽幽若洞天,谓之白鹿洞。昌盛千年的白鹿洞书院文脉就此萌发。

“白鹿虽无归洞迹,青衿犹有读书声。”但在历史上,白鹿洞书院曾历经沧桑与坎坷,一度毁于兵燹。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,白鹿洞书院才扬名国内。1179年,朱熹为南康知军,亲访白鹿洞书院,只见一片断垣残壁,满目苍夷,感慨万千,决定加以修葺。他筹资建房购置田产,征集图书,延聘教师,招收生徒,设立课程,制订教规,亲任洞主,登堂讲学。其所作《白鹿洞书院揭示》,被后世奉为书院教育的圭臬和准绳,影响波及海内外。

朱熹邀请陆九渊来讲学的经历至今让人津津乐道。“鹅湖之会”时,虽然朱、陆论战针锋相对,却并没有影响他们的交情,反而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敬重。这就是真正的“君子之交”。几年之后,朱熹邀请陆九渊来书院讲学,陆九渊欣然从命。陆九渊以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发论,敞开心扉,直抒己见,旁征博引,深入浅出,以其雄辩的口才和广博的学问,痛快淋漓地阐述了对君子与小人的理解,对义与利的看法。大家正襟危坐,洗耳恭听,全场为之肃然,后又为之轰动。朱熹将他的讲词抄录下来,是为著名的《白鹿洞书院讲义》,为此广开讲学传道和学术争鸣的良好风气。

白鹿洞书院均为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,由五个山垅、三座小山、一条溪流和一个人工湖泊组成。这里风光秀丽,古木参天,气候宜人,环境清静,“无市井之喧,有泉石之胜”。这里文化与自然,人文与山景紧密相连,互为依托,相映成趣,相得益彰,“真群居讲学,遁迹著书之所”。

千百年来,白鹿洞书院为传播文化、发展教育、繁荣学术、培训人才做出了贡献。自南唐至晚清,该书院培养出状元3人,进士约200人,举人、秀才不计其数。走出了如南唐状元诗人伍乔,宋末宰相、民族英雄江万里,宋末兵部尚书、军事战略家余玠,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,清代嘉庆朝状元宰辅戴衢亨,原新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、政协副主席许德珩等杰出人才。“名公巨卿,鸿才硕彦,多出其中”。

    【导读】庐山白鹿洞书院,千年文脉的璀璨明珠。南宋朱熹于断垣残壁间重绘教育蓝图,以《书院揭示》为纲,铸就理学圣地。邀陆九渊登台开讲,义利之辨声震寰宇,学术争鸣激荡山林。五老峰下,原始森林环抱书院,清泉白石间走出三百进士、科学巨擘、宰辅名臣。这不仅是群山间的治学净土,更是中华文明“穷理尽性”的精神图腾——当青衿学子再诵经典,我们仍能从千年回响中,触摸到文化薪火相传的永恒温度。